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3篇
公路运输   17篇
综合类   12篇
水路运输   11篇
铁路运输   14篇
综合运输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某城市主跨为129 m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运营7 a以来中跨不断下挠情况,在不中断交通的条件下,从箱室内加体外预应力、外加结构角度出发,分析不同加固方案对挠度控制的有效性及其对原结构的影响,以期为加固已下挠的连续梁、防止其继续下挠提供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2.
采用原位等效静荷载试验方法,检测和验证13m跨简支钢筋混凝土单块板,铰缝处理前后结构的受力性能,铰缝处理前后单板挠度分别为1/307、1/786,单板经铰缝处理满足了正常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3.
以福建海西高速公路桐山溪特大桥为背景工程,对高墩大跨连续刚构桥的长期下挠问题、下挠特性、结构性能展开研究,提出一种高墩大跨连续钢构桥的长效监测方法,保证了桐山溪特大桥运营的安全性、完整性、适用性和耐久性,为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梁桥的长期使用和进一步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大跨预应力混凝土梁式桥后期下挠原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大跨混凝土梁式桥后期下挠属很常见的病害,对桥梁具有很大的危害性。迫切需要在造成后期下挠的诸多因素中找出主要因素才能在今后的设计、施工中加以控制,从而达到抑制下挠的目的。 研究方法:从梁式桥的刚度入手阐述挠度的产生机理。进而分析预应力效应、收缩徐变效应、梁体开裂等因素对后期挠度的影响。 研究结论:纵向、竖向预应力有效性的不足造成了后期挠度偏大和梁体开裂。而梁体开裂大大降低了梁体的刚度,致使后期下挠加剧发展。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铁13号线列车视频监控系统采用全数字网络化传输,具备高冗余性以及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整个系统性能稳定,监控效果良好。从系统技术方案、设备配置以及系统功能方面对13号线列车视频监控系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该系统选用了区别于普通摄像机的数字全号摄像机,并介绍了数字全景摄像机的拍摄视角、机械结构以及画面处理等功能。  相似文献   
6.
研究城市轨道交通智慧车站实施方案,梳理近年来欧洲联盟及国内一些单位关于智慧车站的研究动向,介绍轨道交通智慧车站需求与内涵.以南昌地铁4号线智慧车站建设为例,设计智慧车站总体架构,分析智慧车站建设的技术难点,提出智慧车站实施方案.该方案已应用于南昌地铁4号线智慧车站的建设中,可为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智慧城市轨道交通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7.
小尺寸水泥混凝土路面板的分析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ANSYS分析软件对小尺寸水泥混凝土面板进行分析,发现采用小尺寸水泥混凝土路面板有利于减小面板厚度。通过回归得出的小尺寸水泥混凝土板厚度的计算公式,在农村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建设中有着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翼板纵向翘曲位移模式是否妥当对剪滞效应的分析有很大影响。该文在板壳理论的基础上建立有限元模型,考察薄壁箱梁在弯曲变形时翼板纵向位移沿横向的不均匀分布。应用回归分析方法,用最小二乘法对各种假定逐一拟合,以残差大小作为检验函数逼近程度的指标;当残差平方和最小时,其对应的函数形式也就最符合真实变形。  相似文献   
9.
本文重点介绍了多层住宅轻钢结构的受力特点、截面形式和静力计算理论;提出了将普通钢结构程序修改为多层住宅轻钢结构程序的具体流程.为多层住宅轻钢结构程序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双壳驳模型的结构设计及约束扭转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双壳驳模型结构设计、扭转试验技术两方面作了系统介绍。 在指导畸变模型设计的理论上,提出了两个独立的几何参数L、t的概念,基本解决了这类模型所必然存在的构件厚度与其它几何尺度不能取同一相似倍数的问题,从而使模型试验结果对实船进行相关预报成为可能。 在约束扭转试验技术方面,设计中采用了双滑轮悬吊支承,油顶-滑轮自平闭式加载系统,百分表随动臂架变形测量装置等,形成一套新的弯、扭组合测试技术,与国外类似试验相比,模型的边界条件更为合理。 本文结论对于箱形结构模型是适用的;所介绍的试验技术对于集装箱船、双体船、工程船和海洋平台等大比例尺模型试验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